湛山寺位于中国青岛市南区,依山面海,景色秀丽。由倓虚大师于1934年创建,从山门到藏经楼共四进,其东南建有药师琉璃光如来宝塔。皆仿明代宫殿建筑,明柱外露,木石结构,气势雄伟,寺院占地80余亩。
1935年,倓虚大师在湛山寺创办湛山寺佛教学校。近代高僧弘一大师、慈舟法师曾应邀来寺讲学。湛山寺佛教学校培养了众多僧才,在海内外住持道场,弘法利生。
1983年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为中国天台宗名刹。
现由山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青岛佛教协会会长心见法师任湛山寺方丈。现常住僧众49人。
山东省唯一的一所佛教院校山东湛山佛学院也坐落于湛山寺内。
【联系方式】
湛山寺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芝泉路4号
电话:0532-83862038
青岛菩提寺,全称青岛灵珠山菩提禅寺。“东崂西珠,东道西佛”,菩提寺原名白云寺,位于西海岸小珠山上高300米处,风景秀美,民间称为“大庵”。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清两代屡有兴废,咸丰年间重修,是周围佛教徒重要的活动场所和信仰中心。
清乾隆十六年,苏潜修撰《灵山卫志》有《白云寺》诗:
山吐白云云护寺,云依古寺寺藏山;
登山觅蹬云觅蹬,到寺敲关关应山。
洞口雾封衣钵润,楼头烟锁磬钟闲;
上方更在云深处,回出俗氛尘世间。
民国时期寺庙经历战乱,只剩下残垣断壁。解放后僧人星散,后在寺址创办珠山中学,中学解散后,寺院彻底荒废。
2006年12月26日,在青岛市佛教协会会长明哲长老的倡导下,在黄岛区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白云寺在原址奠基重建,历经三年,至2009年9月28日落成,更名为菩提寺。同日隆重举行了全堂佛像开光暨明哲长老晋院升座庆典法会。香港觉光长老、台湾星云大师和日韩等国内外100多位高僧参加了前来参加庆典,海会云集,盛况空前。
菩提寺重建后,占地100亩,建筑面积8000平米,明清宫殿式佛教建筑,禅宗寺庙。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圆通宝殿、方丈院、斋堂、僧寮、明哲长老舍利塔、药师佛宝塔。
【联系方式】
菩提寺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路2号
电话:0532-89602311
胶州慈云寺旧址坐落于胶州市少海南湖一带,始建于唐末天顺元年(公元890年),规模宏大,是当时佛寺中最雄伟庄严的庙宇之一。高丽王子义天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与弟子共乘商船渡海来宋求佛法,在密州板桥镇登陆(密州板桥镇即现在的胶州)。据史学家考证,义天大师在密州逗留约20天,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慈云寺。元、明、清时期,香火一直旺盛,历经千年的发展,不但孕育了明代胶州八景之一的“慈云晓钟”,慈云寺的建筑规模也日益宏大,到清代晚期,慈云寺基本发展为一个建筑群,有六七座建筑之多。周边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片繁华景象。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寺院规模减小,而且庙宇殿堂开始荒弃,但在周围信众中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1949年建国后寺院得到恢复开放,由于特殊时期的原因寺院建筑被拆除。
改革开放后,胶州市在慈云寺旧址一带规划建设了少海新城,2009年3月在慈云寺旧址开始了恢复重建工作;2010年12月移交青岛市佛教协会管理;2011年11月,山东省宗教事务局批复同意开放胶州慈云寺;2012年5月慈云寺完成重建,寺院占地面积约27.4亩,建筑面积6177.9平方米。寺院为三进两厢,中轴有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厢有文殊殿、观音殿,西厢有地藏殿、普贤殿,以及方丈院、寮房、斋堂、居士楼等配套建筑。
2013年8月,了善法师带领僧团入住慈云寺;
2014年11月29日(农历十月初八),胶州慈云寺举行了盛大开光仪式,邀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普济寺方丈道慈大和尚前来主持开光,场面甚是壮观;
2015年10月19日,了善法师被礼请为胶州慈云寺首任主持;
2016年9月,成立胶州慈云寺民主管理委员会;
2016年12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8年10月17日,农历九月初九,胶州慈云寺隆重举行“了善法师荣膺胶州慈云寺方丈陞座庆典”法会。
在了善法师的带领下,胶州慈云寺发展尽快步入正规,香火日益鼎盛,逐步成为地方一大文化高地,以及旅游的理想场所。目前寺院常住僧人16单,常住居士30余人,共同实行对寺院的民主管理。
近年来,周边佛教信众3000余人,每逢重大佛教节日,都前往胶州慈云寺礼佛、朝拜。每月初一、十五大约有400人左右前来参加佛教活动;每逢节假日,游客、信众达万人之多;目前,胶州慈云寺逐步突出修行、休闲、慈善、文化的发展方向,日益成为这一区域的重要佛教活动场所。
崂山的第一缕“佛光”
——东晋法显,西行求法于崂山登陆
青岛市崂山华严寺
青岛历史名刹,现存崂山唯一佛寺——青岛市崂山华严寺。
崂山华严寺位于崂山区王哥庄街道返岭社区山国家五A级景区崂山旅游风景区内,始建于明朝崇祯(1628——1644)年,距今370多年历史。
Ø 明·憨山大师阅《华严经》文“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唐代清凉国师对此曾解释说:“梵语那罗延,此云坚牢,即东海之牢山(即崂山)也。"),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明万历十一年,憨山大师自五台山至崂山,在返岭西侧山体半山腰处发现一石窟,当地人称此洞窟为“大洞”。窟内,由螺旋上升的石纹构成窟壁和窟顶,高约15米,宽约七、八米,窟顶圆孔可透天光。窟壁上五指手印赫然入目,像极了那罗延佛的“手印”,下方层叠的石壁仿若一尊跏趺坐的释迦佛,四壁林立如诸佛菩萨汇聚,护法天女萦于窟顶,俨然诸佛海会演教说法。憨山大师认定此处即为《华严经》所言“那罗延窟”。
憨山大师于万历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583-1595)在崂山广结善缘、弘法利生。即墨名门望族黄家笃信佛法,慕憨山大师戒行清高,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黄嘉善与憨山大师常有诗文相和,后其三弟黄纳善皈依憨山大师,修习《楞严经》六年有余,命终时留一笔遗产,嘱其在佛堂建庙。黄宗昌遵叔父遗志,将本家佛堂改建为“准提庵”。
崇祯十年,即墨进士黄宗昌隐居崂山建玉蕊楼,在崂山遍访宫观庙宇,访庙院修行,探山中古今事,抄写碑刻铭文,收集各类材料,撰写了崂山第一部志书《崂山志》文稿。因有感于“那罗延窟西方哲人所演教处,慨古迹无存”,在崂山那罗延山建起华严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燹(xian)。黄宗昌在《崂山志》中叮嘱其子:“志未竟而毁于兵,天亡不使有成,即此可睹。上人慈霑真诚人,可与图终,吾老矣,坦其继之。”
黄坦秉承父志,出资委托慈霑大师负责鸠工兴建“华严禅院”。建成后,慈霑大师以临济宗第四代传人出任华严禅院住持,改称“华严庵”。
后屡经修建,建成一座气势恢宏、结构严谨的四进院落,僧人一度达到80余人,成为华严寺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解放后华严寺建筑群仍为当年规模。
华严寺所处地形峯峦起伏,形势险要,日寇铁蹄不易到达。1942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由莱阳迁驻崂山华严寺,李先良任秘书长。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宣布投降,是日,中央发表委任李先良为青岛市市长,光复青岛。1945年8月23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青岛市接收委员会”在崂山成立。
1931年,原国民政府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为华严寺赠匾,将其定名为“华严寺”。现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000年,崂山风景区管委会为发展旅游,对华严寺进行全面修缮,作为景区对外开放。
华严寺几经兴废,历经战火,近半个世纪梵呗音断。2016年12月,在青岛市宗教部门支持下,市佛协委派天台法子释天宗携僧团入住,再续佛缘,宝刹重光。
自2016年僧团入住以来,在住持天宗法师带领下,严格按照宗教法律法规举行活动,加强僧团内部制度建设,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定期举行精准扶贫走访,受到当地政府及群众一致好评,接待来自海内外诸山长老及佛教团体十多起,接受来自中央、省、市、区领导检查监督,受到各级领导好评。
建置
根据史料记载华严寺清初时期整体建筑宏伟典雅,为崂山古代建筑艺术之最,原庵共四进院落,依山而筑,每进益高。整个寺庵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殿宇崇宏,双层歇山,四角飞檐古朴清雅。
第一进原有僧舍12间。
第二进为藏经阁,建置在寺门上面,现为天王殿,雕栏斗拱,阁外环有走廊,登阁凭眺,山海胜境,一览无余。
Ø 经典/ 原来阁中藏有顺治九年刊本大藏经一部,计七百二十函,每函十册,共七千二百卷,装成六大箱。
Ø 经典/ 明版经典多部与明人手抄《册府元龟》一部,一百四十二册一千卷均藏于阁中。1956年,经郭沫若鉴定,系国内珍本,嘱予以保护,现存于青岛市博物馆。
Ø 字画/ 明万历年 描金三大佛像及憨山大师手书中堂幅亦极珍贵,现存于青岛市博物馆。
Ø 尚有一幅华严寺第一代住持慈霑画像,亦藏于青岛市博物馆内。
第三进为正殿,建于顺治九年,供那罗延佛,与那罗延窟遥遥相对。东西两廊为禅堂。第四进后殿供观世音,侧为祖师堂供慈沾大和尚,余为客房。现第三进为正殿供华严三圣和药师佛、阿弥陀佛,两侧为观音殿和地藏殿,后排分别藏经阁、多功能室、方丈室、僧寮。
塔院/历代祖师
华严寺前独有一院,四周围墙,是华严寺历代住持的藏骨处。院中的一座七层砖塔葬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师。左右两座石塔,左边塔是华严寺第二代住持善和塔,塔右边为善观的圆寂塔。塔院以西为塔林,现存历代住持的石塔10余座,大同塔遗址一处。
第一代祖师:慈沾大和尚
第二代祖师:寂光(与大法师善观)
第三代祖师:于七善和,即寂澈
第四代祖师:照瞳 ……
2017年,释天宗
青岛观音寺系山东省佛教古刹,为汉传佛教著名丛林。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错埠岭东南的小山坡上,东临福州路,北依辽阳西路。史称黄德庵、于姑庵,曾经声名远扬,香火鼎盛时,方圆数百里信众扶老携幼前来朝拜三宝。
有古籍传说与碑记为证,寺庙始建于初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天下太平,大唐江山稳固,派谋士风水先生李淳风和袁天罡寻找天下太平的四大护国天柱,即皇、儒、佛、道。二人通晓堪舆,天文,星象,先是将皇、儒两柱设在内宫,又将佛柱设在五台山,道柱则选择设在崂山,几经波折终于沿崂山山脉在错埠岭东南方向即观音寺这里找到了华夏之天眼,太宗大悦逐降圣旨,选择黄道吉日在此盖庙并御赐寺名——黄德庵。新建的黄德庵在天眼处修建了名曰南阁的殿,里面供奉的是倒坐观音,李淳风为倒坐观音题对联一幅,“问观音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头”,横批无字。亦证明观音道场,历史上的黄德庵香火很旺,前来参拜和赶山的信士络绎不绝。后因五昌禁佛而衰落。
至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因当地一于姓女子参佛,后重修黄德庵,并改各为“于姑庵”。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和四月初八为于姑庵庙会,据记载当时的庙会为青岛规模最大的庙会,香火极盛。有史料记载,寺庙曾先后6次重修与扩建。
古刹千年,历经沧桑,宝地风水依旧,灵性如故。五百多年的古银树依旧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甘露泉甘醇清冷,香柔依旧,沁人心脾,茶禅一味,既是佛法也关人情。2007年经市政府批准重建,至2014年竣工,重修后的寺庙占地16000平方米,古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是集古代建筑风格与现代佛教雕塑艺术于一体的佛教文化丛林,建有大殿三重,山门、钟楼、鼓楼、观音阁、弥勒殿、大雄宝殿、三圣殿、上客堂、法堂、斋堂、寮房、方丈楼、六角廊亭、福禄寿缘及天眼景石,甘露泉,倒坐观音石雕,放生池及童子拜观音,喷泉观音等。2011年经青岛市宗教局、市佛教协会批准,于姑庵正式更名为观音寺。
2018年,惟方法师受青岛市佛教协会、青岛市市北区委统战部、市北佛教协会的邀请前来青岛观音寺担任住持。入住青岛观音寺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统战部、佛教协会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在广大护法善信的护持下,依法开展了各项宗教活动。在道风建设、弘法修行、文化传播、慈善护生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通过开展“四进”活动,有效利用“四进”平台,充分发挥佛教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使信教群众更加自觉地把党的命运、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期间成功举办了青岛佛教界首届摄影展。观音寺常住法师努力弘扬佛教文化,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维护佛教界合法权益,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青岛观音寺会继续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继续前进,为青岛的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联系方式】
青岛观音寺
地址:青岛市北区福州北路84号
电话:0532--85651257
邮编:266000
石门寺坐落于青岛市黄岛区大珠山风景区内,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庙宇,因三块巨石“磊”型成门而得名,距今1500余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重修。839年,日本天台宗第二代祖师圆仁大和尚曾避风浪于此。金代大定五年(1165年)改称玉泉寺。建寺以来,香火鼎盛,信众归心。1995年石门寺经政府之批准,社会贤达赞助,因缘具足,原址修建。 2003年开始由法航法师担任住持,多年来颇有建树,在当地政府和四众弟子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加强僧团自身建设,如法开展各项弘法利生工作,寺院管理有序,殿宇庄严,道风整肃,香火浓郁,钟声梵贝音漫不断,法缘殊胜、道风纯正、法喜充满。即是荷担如来家业的佛教圣地,也是人们烧香拜佛的净地又是吸引游客的佳地,广泛赢得信众的肯定和赞叹。至今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在住持法航法师及石门寺上下僧众的积极努力推动佛教文化事业下,平日里香客络绎不绝。寺院每逢农历初一,十五 都有祈福 供斋 放生 等法会。每年二月十九 四月初八 五月十三 六月十九 九月十九 腊月初八等佛菩萨重要节日寺院都会组织隆重庆祝法会。
石门寺宗风清正,道场殊胜,住持法航法师秉祖师志愿,在2010年发心扩建石门古寺。经过法航法师及石门寺四众弟子的共同发心努力,于2016年3月16日举行扩建工程奠基庆典法会。
此次扩建规划总面积3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计划三年内完工。首期建成观音大殿将是弘法利生的重要活动场所。石门寺佛教文化园区的总体规划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为主轴线,钟鼓楼、左右配殿、方丈院、寮房、斋堂、万佛塔、讲经堂、念佛堂、禅房等为附属,将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的佛教弘法教育园区。将以石门寺佛教文化园区为载体,以弘法利生为己任,使更多的人关注精神与心灵的解脱,完善道德与人格的升华。透过佛法的慈悲和包容,兼顾古寺的清幽与空灵,为广大信众提供一处清净庄严的修学道场。
近年来石门寺努力加强僧团建设自身建设,如法开展各项弘法利生工作,寺院管理有序,殿堂佛事庄严,广泛赢得信众的肯定和赞叹!被评为省级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和市级和谐宗教活动场所。
法海寺, 位于城阳区夏庄街道办事处、石门山西麓源头村东,始建于北魏。因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它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一处佛教寺院。宋、元、清均有整修,现存之“法海寺”是民国23年(1934年)重修后的规模、格局。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维修。
法海寺为佛教临济派,收徒、挂单,寺僧坐禅,早晚诵经伴有木鱼、吊钟、磬等乐器;系崂山境内唯一传戒、受戒的丛林寺。古历初一、十五祈祷,诵香赞。村民办丧事,只要送庙上香火钱,寺僧不去民家只在寺内替村民诵经祈祷。逢天旱或久雨不晴,乡民多来寺内“祈雨”、“祈晴”。寺僧不出庙,做善事不收钱。
青岛市行政区划后,1995年开始维修,同年成立城阳佛教文化艺术展览馆,专门负责对法海寺的维修和管理工作。
现在的法海寺占地面积约12亩,分前后两院,前院建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及佛教文化艺术展室。值得一提的是院内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一棵距今1500余年的高大银杏树,秋季时硕果累累,令人赞叹。后院建三圣殿、东西配殿及相配套的服务设施,东跨院内一株相传于明万历年间寺内僧人栽的柿子树,寓意“万事如意”,至今枝繁叶茂,花果飘香,堪称一奇。在前院的东西两侧建立了展室,根据法海寺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重点介绍了佛教由印度起源后,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逐渐为中国社会所认识、接受,并最终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协调发展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法海寺于2001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
200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2月,经省宗教局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2009年5月依法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展宗教活动。一年来,法海寺管委会按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先后自筹资金200余万元对各个殿堂进行维修和设施的改善。为便于信教群众,寺管会采取免费参观、免费上香、免费午餐、免费观看经书和视听佛教文化知识等四项措施,给广大信众营造轻松、愉快、舒畅、栓心留人的环境。
2010年9月28日上午9:00,法海寺举行了全堂佛像开光庆典仪式,山东省佛教协会、青岛市佛教协会会长明哲及数千名信教群众参加了仪式。
联系方式:
法海寺
地址:青岛夏庄源头社区
电话:0532—87797639
传真:0532—87797639
邮编:066100
很久很久以前,陨石坠落此山,佛家圣地得名黑尖山。高僧莫慧来此结庙修禅,功德圆满。
该寺元末明初始建,内祀观音大士和十八罗汉。遐迩善信云集,香火兴旺不衰,征象风调雨顺,护佑万民平安。
银杏树又称白果树、公孙树,一般为雌雄异株配对栽植。大士寺门前这两株高大参天,植于古刹初建之年,双雄并峙极为罕见,大概是为不娶妻室、出家修真之佛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佛不在远,心诚则灵。
修禅结缘,善哉石湾。一千六百年前,中华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在海上遇到风浪漂流到现在的沙子口、栲栳岛,登岸后发现此地风水极好、气场聚人,就在此地修建寺院取名【潮海院】,大士寺为【潮海院】下院。